近日,湖北日報刊發(fā)報道《“救活”一根草,養(yǎng)好一只蝦,吳東城村盤活900余畝荒地》,報道中廣核湖北分公司助力湖北省陽新縣吳東城村鄉(xiāng)村振興,幫助吳東城村盤活900畝荒地,當年的“雞窩田”“巴掌地”變成如今的“規(guī)模田”,年產值突破千萬元,村集體年收入達26萬元。
全文如下
“救活”一根草,養(yǎng)好一只蝦,吳東城村盤活900余畝荒地
近日,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陽新縣白沙鎮(zhèn)吳東城村,兩米多高的苧麻爬滿山坡、路邊,山下的稻蝦基地連片如鏡。農戶們曬苧麻、撈龍蝦,干得熱火朝天,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
吳東城村,地處鄂東南山區(qū),曾是國家級重點貧困村。9年前,當地大批農民外出,1500余畝土地大量拋荒,村集體收入一年僅幾千元,留下處處是“雞窩田”“巴掌地”的空殼村。
如今,當地盤活的“規(guī)模田”超過900畝,年產值突破千萬元,村集體年收入26萬元,穩(wěn)步邁向鄉(xiāng)村振興新圖景。
“救活”一根草因地制宜結實果
談到農業(yè),吳東城村人總會驕傲地分享一段高光時刻——當地苧麻種植歷史悠久。1957年,村民陳森茂被評為“苧麻勞?!保鱿珖r業(yè)勞動模范代表大會。
2014年前后,苧麻種植卻幾近絕跡。由于靠人工剝麻,人工打麻脫皮,市場價格波動大等原因,村民種植積極性不高,苧麻種植面積大幅縮減。同時,村里勞動力流失嚴重,大片苧麻地拋荒。
2016年,中廣核湖北分公司按照湖北省統(tǒng)一部署,駐點吳東城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,面對拋荒土地犯了愁。
吳東城村究竟種什么?怎么種?帶著疑問,駐村工作隊與村干部進村入戶走訪,大部分村民仍想種苧麻。此后,他們多次實地調研,總結出三個難點:苧麻育苗種植難、手工打麻脫皮難、價格波動大買賣難。
“三大難題不解決,就調不動村民積極性。”駐村工作隊與村“兩委”達成共識。
為改變這一現(xiàn)狀,駐村工作隊與村干部謀劃,重新發(fā)展苧麻種植。實行“合作社+種植大戶+農戶”模式,將村民手中的“巴掌地”整合成“規(guī)模田”,并吸納35戶種植,帶動其中9戶脫貧戶;引入機械化設備。由手工加工變成機器打麻,引入收割機、剝麻機、復剝機等機械化設備,大大提高了苧麻的收割效率,降低了麻農的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;面對苧麻銷售問題,積極對接本地及湖南、四川等地公司,簽訂收購訂單、約定最低保護價,解決了麻農銷售苧麻的后顧之憂。
▲村民正在收割苧麻
“荒地變成了好地,流轉土地可以獲得分紅,種植苧麻還可以增加收入?!狈N植大戶陳洪加笑著說,僅靠種植苧麻,自己一年就增收2萬余元。
截至目前,村苧麻種植基地已擴至400余畝,吸納35戶種植苧麻,年產值近200萬元,村集體合作社每年增收6萬元。
找好帶頭人協(xié)同發(fā)展收實效
“喝長樂港的水,吃微生物長大的蝦,肉實緊嫩,碩大肥美;蝦的排泄物作為有機肥來供養(yǎng)的稻米,顆粒飽滿,營養(yǎng)有機?!眳菛|城村稻蝦基地負責人張炳值指著眼前500畝的稻蝦基地說。
▲農戶打撈小龍蝦
9年前,這里卻是一片蕭條,不是小塊分散地,就是拋荒田。村支書陳世權說:“我們有土地,但大多零散,整合難度大,沒法規(guī)模利用以形成支柱性產業(yè)?!?/span>
如何把小塊田地整合成“規(guī)模田”?駐村工作隊和村“兩委”決定請能人來破題。
駐村工作隊廣泛調研,與村“兩委”共商共謀,聘請產業(yè)開發(fā)專家團隊,對村里的土壤進行取樣化驗,確定適合發(fā)展稻田養(yǎng)蝦項目。此后,村里“張榜尋才”,很快吸引附近的浮屠鎮(zhèn)張畈村養(yǎng)殖大戶張炳值。
那時,500畝基地涉及5個組,400戶人家分塊的土地,工作隊與村“兩委”挨戶上門做工作:“土地流轉后不僅可以保障租金收入,還提供大量務工機會。大伙兒想養(yǎng)蝦,基地可以無償提供技術支持,并協(xié)助銷售?!?/span>
思想工作做通,村民們打開了心結。經過幾個月不懈努力,500畝農田變零為整,全部盤活。
張炳值告訴記者,基地成立來,蝦子年產值約800萬元,稻谷年產值50萬元,成為該村的主導產業(yè),同時,還帶動50余村民實現(xiàn)家門口就業(yè),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。